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庆娣抿嘴微笑,等他离远了才问谭圆圆:“又有消息了?”
谭圆圆很是警惕地望望周遭,随即鬼鬼祟祟地由口袋里摸出一叠东西由桌底递给庆娣说:“这次不光汇款单,还有一封信,你自己看。
我去门口买早餐,早上起晚了还没吃呢,饿死我了。”
庆娣点点头,不待谭圆圆站起来,已经急不可待地将手上的物什拆开。
谭圆圆很细心,外皮拿粉红色的信纸裹住,里面是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
她仔细看了看汇款单上的数额,心底泛起一阵满足的快慰,确认无误后夹进自己的书里,然后开始看信。
信是杂志社一位编辑寄来的。
她自初三第一次尝试向一间少年杂志社投稿开始便一发不可收,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有被退稿也有被收用的,无论怎样,这是她珍贵的隐秘不可向他人道的小快乐,除了拜托谭圆圆帮她做收转外,无人知晓。
上一次投稿时,适逢家里又起争闹。
夜半仍听见隔壁屋她爸爸暴跳如雷的吼叫和她妈嘤嘤的抽噎,她悄悄爬起来开灯写字。
她时常设想世间有位大智慧的最高存在,她可以将她的烦恼,怨忧,无人能解答的关于她存在的意义,她的期待和不自量力的梦想一一向对方倾述。
她不强求谁能给予最终的答案,她只需要想象有个人笑意温煦,耐心地听她喋喋不休便已足够。
如她十三岁初逢且再无交错的那个人一般。
那晚她和平常一样,奋笔疾书,通篇是自我与自我的辩驳。
第二日去邮局寄稿时,一时冲动,连那份一并寄了出去。
能收到编辑周姐姐的回信令庆娣很是意外。
信中先始是赞赏,继而是安慰的话,最后鼓励她不要想太多,当学生的责任是把功课学好。
信的最尾用了纪伯伦的话回答她信里“什么是快乐”
的提问:
你的快乐,就是你的去了面具的悲哀;连你那涌溢欢乐的井泉,也常是充满了你的眼泪。
悲哀的创痕在你身上刻的越深,你越能容受更多的快乐……
庆娣一字一字默默读完后在心里说了句:谢谢你。
“情书?”
姚景程的脑袋突然出现在她眼前,“我就知道谭圆圆鬼鬼祟祟的没做什么好事。
谁写的?拿出来我帮你鉴定!”
“不是情书,别嚷嚷。”
见姚景程嬉笑着探手欲抢,庆娣别过身用胳膊拦阻,手忙脚乱地将信纸收回课桌下藏起来,黑了脸说:“嚷嚷什么?什么情书?你哪只眼看见了?”
姚景程眼睛钉牢她好一会不说话,似乎在分辨她话里真假。
上课铃适时地响起,庆娣笑也不笑,僵着脸提醒他:“上课了,你坐回去。”
他咬咬牙,“行,沈庆娣,别给我发现那小子是谁。”
那封信庆娣不敢离身,揣在兜里足足一日,避开无数次姚景程的骚扰,到放学回家才长舒口气。
她妈还在厨房里忙活,难得地冲她笑了笑,说:“爱娣呢?明天冬至了,你舅他们上来,我今天买了好多东西,等会吃完饭帮我收拾收拾。
哎呦,庆娣,你手上碰不得水,妈给忘了。”
“爱娣说有同学找,晚点回来。
妈妈我手没事。”
事实上,爱娣把她送回家便又骑上车一溜烟跑了,说是去那家吉他班报个名,认个脸。
她中午就去了邮局领钱,进了小房间在内衣口袋里翻出那张大票和零头,又把床单掀开,拖了个残旧的鞋盒出来。
她的零花钱并不多,要看爸爸心情。
作为家庭妇女一辈子没有工作的妈妈,在爸爸手上拿到的家计也仅够用。
一个男孩无限流的故事。白衣的新书转生将军墓已经开始上传,分榜排名第九,还在上升!大家快去捧场吧!!!白衣拜谢了!!!...
再次遇到江景程,是在五年以后。现在的周姿已经不是五年前的周姿,任性张扬,也早就不再是周家堂堂的大小姐,现在的她,照样耀眼,是作为丰城最受欢迎节目的主持人,站在人群的中央。江景程从他的江城来了周姿的丰城。为什么来,来干什么,周姿不知道,就如五年前周姿同样看不透江景程一样,只是他一来丰城,就和另外一名女主播打得火热周姿本来想采取不管不问的政策,一个月的婚姻,她对他还没来得及了解,就已经离婚,可是他们曾经有一个女儿,现在这个女儿,得了白血病!医生说,医治这种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再生一个...
民间传言,云家二姑娘多次趁着夜黑风高之时,行刺文治皇帝,龙袍上全是窟窿。民间传言,安婕妤触犯了二姑娘,宫内三十多口内监宫婢被文治皇帝挨个处死,大火连烧三天不灭。张总管皇上,二姑娘今日又准备刺杀你了。皇帝甚好,今日又能与她见上一面了。张总管皇上,二姑娘被云将军打了,云将军还跪在外面淋着雨,求皇上饶命呢。皇帝让国师过来,祈雨,让雨下的更大一些。她曾是人见人怕的将军,功高盖主,被...
...
一场由科学引起的爆炸,来到了一个不怎么科学的世界而这个充满危险和机遇的世界,他会遇见什么,又该如何生存下去?...
这是一个穿越做小人物的故事。不经意间,赵兴成了一名宋朝人,他交往的对象不乏名传千古的词人遗臭万年的大贪官逼上梁山的大盗艳名四播的绝代风华。这是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时代,这里有真情浪漫的千古好男人有闪烁千年的诗歌佳句有精彩纷呈的商业性歌舞表演和花样百出的商业竞争在这个瑰丽的时代里,赵兴处身其中,如鱼得水地享受这时代的雅致人生。本书中没有朝堂争斗没有官吏倾轧。本书描写的只是宋代市井人的世界观。或许,书中的内容颠覆了你对宋代的惯性思维,但请你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