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吧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14 第14集(第2页)

中观讲缘起性空,它也没有否定性空缘起,它只是偏重在空性这一块。

唯识学偏重在有这一块,它建立阿赖耶识刹那刹那受熏,不思议熏,不思议变。

你栽培什么善根,来生这个善根的功能就增长;你造了什么恶法,这恶的习性就增长。

这是依他起性,受熏嘛。

所谓的依他起性,是可以改变的,你可以修无分别智破除你的名言,断相续心,你的恶法的功能就消失了,就沉淀了。

所以说,佛陀说法是一种善巧,重点是众生随类各得解。

佛法的意思就是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结果是一样。

成佛之道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没有两个人过程完全一样。

为什么呢?

《大乘起信论》说得好,它说我们从一念不觉,一念妄动,然后就变成众生了,法身流转六道,谓之众生。

一念妄动,每一个人动的情况不同,你往东边动,他往西边动。

就是说,一开始离家出走的道路就不一样,你们两个都离家出走了,有人往东边去,有人往西边去,回家的道路就肯定不一样。

你有你的生命经验,他有他的生命经验,我们在六道里面打滚,每个人累积的妄想是各式各样不同的。

你做国王的时间多,他做卑贱民众的时间多。

国王做得多,我执就重,就会比较高慢,所以治高慢心的药要放多一点;贫贱的人就容易产生瞋恨心、对立心,讨厌有钱人,瞋心就比较重,所以就要多修慈悲观。

本来佛陀开药就是应机说法,大家要互相尊重。

所以,诸位!

回家的路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你离家出走的过程也不一样,但是最后结果一样,结果一样是指本门——就是佛陀所证的法身、报身一样。

但是佛陀从本垂迹,跟众生结的缘所现的应化身那就不一样了。

一时的度化因缘,你因地发过什么愿,跟哪些众生结缘那就不一样了,迹门又不一样了。

但是摄迹归本,十方诸佛的法报二身是没有差别,因为家只有一个。

所以我们要掌握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就是过程不一样,但是结果是一样。

庚三、顿渐相融

好,我们看,庚三的顿渐相融,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顿教相——局惟在圆,通则前之三教,亦自各有顿义。

如善来得阿罗汉等。

渐教相——局在藏通别三,通则圆教亦有渐义。

如观行、相似、分证、究竟等。

前面是先把顿跟渐分开来,这个地方是说明顿、渐是互相融通的,往往是顿中有渐,渐中有顿,它们互相含摄。

我们来看蕅祖的说明,什么是顿教相?顿教的教义,狭义来说,它只局限在圆教,就是直接开显佛性,不谈生灭因缘的烦恼,也不谈生死因果这种一时的因缘,水泡不谈,先直接谈大海,这就是圆教了。

但是从广义来说,从融通义来说,其实前面的藏通别三教,渐教法中也有顿义。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善来比丘得阿罗汉等等。

佛陀出世以后前面的十二年,并没有制立广泛的戒法,所以这些比丘绝大部分都是善来比丘,就像佛陀看到了五比丘时,只讲四个字:善来比丘。

这个人马上须发自落,袈裟披身,得到戒体,他不用去受比丘戒,就直接契入。

这个地方,重点有两个:第一个,佛陀的威德摄受;第二个,他过去的善根的愿力强,他出离心强,内因外缘的结合。

所以虽然藏教法是一个渐教的教相,但是也有顿超的意思。

就是从它的结果来说,也有顿超之义。

反过来,渐教相,从狭义的角度只有藏通别三,但是圆教也有渐义。

热门小说推荐
遍观山海

遍观山海

在异世界养了头龙,本以为可以逍遥,却成了诸天万界都想吞噬的唐生肉。总是在逃命,总是躲着,总是藏着,不甘,不服!这世界,我来了,就得给我给我变个天。...

隐婿

隐婿

隐婿白天,他是被人鄙视上门女婿。每当夜幕降临,他便会带上厚重的面具,游走于黑暗。将这个真实世界可怕的一面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当他戴上面具行走在夜深人静的街道上,他,就是这座城市的王者!我不知道什么叫胜者为王,我只知道当我牵起你的手,便是全世界!...

千岁大人求放过

千岁大人求放过

她是权臣庶女,他是东厂厂公。一对伪夫妻,一个把持朝政,一个搅动后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私下她问为什么你要如此宠溺我,不容别人说我分毫?不过是不允许我有半分污名罢了。...

死亡游戏

死亡游戏

你们玩过抢红包的游戏吗?陌生人的红包千万不要乱抢,否则...

荣耀王者夜黑羽

荣耀王者夜黑羽

为了游戏里的皮肤,女友竟然背着我百星荣耀王者强势回归,手把手教你上王者!...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