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在这方面,自然科学界和哲学界是有争论的。
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吗?有不少人相信庄子的话:&ldo;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rdo;果真如此,则西方的分析方法、西方的思维方式、西方的文化就能永远存在下去,越分越琐细以至无穷,西方文化的光芒也就越辉煌。
&ldo;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rdo;这一条人类历史发展启示的规律就要被扬弃。
但是庄子所说的是一个数学概念,我所说的分析是物理概念,二者不可混同。
国际上对物质是否无限可分也有两派之争。
反对物质无限性观点的代表、大科学家海森堡(heisenberg)认为物质不是永远可分的,最后有个界限,这个界限是夸克,称之为夸克封闭。
其理由是夸克虽能被电子对撞机击碎,但击碎后仍是夸克,并未产生出新的物质。
国内金吾伦同志著有《物质可分性新论》,也主张夸克封闭。
我是同意这种看法的,因为对物质永远可分的这个观点现在无法证实。
我认为夸克现在不能封闭,但将来总有一天要封闭的。
我们的一切文明、一切文化现象甚至科技不同于西方。
即使是数学,看起来应该是东西方没有差别,一加三等于四,而且还有公式,但是前两年我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中,看到中科院数学所吴文俊教授对《九章》一书所写的序言里讲到东方和西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不一样。
对数学这个自然科学的基础尚且不一样,何况其他科学?
多年前,我就讲过21世纪是东方的世纪。
西方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自认为是天之骄子,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打到1918年,基本上是欧洲人打欧洲人,战后二十年代初期,欧洲思想界出现了反思的热潮,他们思考的是为何自认为文化至高无上的欧洲都要自相残杀?看来西方不行了,要看东方。
有本风行一时的书叫《欧洲的没落》,说欧洲要垮台、要灭亡,仰望东方。
当时中国的《老子》、《庄子》非常流行,《老子》德文译本有五六十种。
有一位我认识的牙医,既非汉学家,又非文学家,却凭着一本字典、一股傻劲硬是把《老子》翻译了一遍。
这说明当时不论是否搞哲学都向东方看齐。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了六年,死的人比一战还要多。
战后,欧洲再次出现一股眼望东方的反思热潮。
当时除《老子》、《庄子》外,又增加了禅宗、中医、《易经》,还有印度大乘佛教。
一位英国的史学家汤因比在他所著的《历史研究》中,把各国民族的历史作了个总结,他认为人类共同创造了23个或26个文明,每个文明或文化都有其诞生、生长、繁荣、衰微、消逝的过程,没有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可以贯穿千秋。
从他的哲学基础出发得出的结论是西方的文化将来要消灭。
至今欧美思想界仍感觉他的反思比较深沉。
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2)
我们还可以从20世纪后半期西方兴起的几种新的科学模糊学、混沌学中进一步的说明。
模糊学是从模糊数学开始的,以后又有模糊逻辑、模糊语言……就说模糊语言,我们天天开口讲话,从未怀疑过自己的语言是模糊的,但是说天气好,怎么叫好?天气暖,怎么叫暖?长得高,怎么叫高?这件事情好,怎么叫好?都是模糊的。
我们可以对这些问题仔细分析、追根到底,但是要讲清楚却很难。
混沌学被誉为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力学之后20世纪科学的第三个伟大的发现。
关于混沌学,美国学者格莱克写过一本书《混沌:开创新科学》,此书有汉译本,我国周文斌先生在1990年11月8日《光明日报》写有书评,文中有一段话说:&ldo;混饨学是关于系统的整体性质的科学,它扭转科学中简化论的倾向,即只从系统的组成零件夸克、染色体或神经元来作分析的倾向,而努力寻求整体,寻求复杂系统的普遍行为。
它把相距甚远的方面的科学家带到了一起,使以往的那种分工过细的研究方法发生了戏剧性的倒转,亦使整个数理科学开始改变自己的航向。
在异世界养了头龙,本以为可以逍遥,却成了诸天万界都想吞噬的唐生肉。总是在逃命,总是躲着,总是藏着,不甘,不服!这世界,我来了,就得给我给我变个天。...
隐婿白天,他是被人鄙视上门女婿。每当夜幕降临,他便会带上厚重的面具,游走于黑暗。将这个真实世界可怕的一面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当他戴上面具行走在夜深人静的街道上,他,就是这座城市的王者!我不知道什么叫胜者为王,我只知道当我牵起你的手,便是全世界!...
她是权臣庶女,他是东厂厂公。一对伪夫妻,一个把持朝政,一个搅动后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私下她问为什么你要如此宠溺我,不容别人说我分毫?不过是不允许我有半分污名罢了。...
你们玩过抢红包的游戏吗?陌生人的红包千万不要乱抢,否则...
...
为了游戏里的皮肤,女友竟然背着我百星荣耀王者强势回归,手把手教你上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