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小学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
(没有用的书),比如《彭公案》《施公案》《洪公传》《三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志》《说岳》《说唐》等等,读得如醉似痴。
《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是以后才读的。
读这样的书是好是坏呢?从我叔父眼中来看,是坏。
但是,我却认为是好,至少在写作方面是有帮助的。
至于哪几部书对我影响最大,几十年来我一贯认为是两位大师的著作:在德国是亨利希·吕德斯,我老师的老师;在中国是陈寅恪先生。
两个人都是考据大师,方法缜密到神奇的程度。
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个人兴趣之所在。
我禀性板滞,不喜欢玄之又玄的哲学。
我喜欢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而考据正合吾意。
吕德斯是世界公认的梵学大师,研究范围颇广,对印度的古代碑铭有独到深入的研究。
印度每有新碑铭发现而又无法读通时,大家就说:“到德国去找吕德斯去!”
可见吕德斯权威之高。
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摩诃婆罗多》从核心部分起,滚雪球似的一直滚到后来成型的大书,其间共经历了七八百年。
谁都知道其中有不少层次,但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
弄清层次问题的又是吕德斯。
在佛教研究方面,他主张有一个“原始佛典”
(Urkanon),是用古代半摩揭陀语写成的,我个人认为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欧美一些学者不同意,却又拿不出半点可信的证据。
吕德斯著作极多。
中短篇论文集为一书的《古代印度语文论丛》,是我一生受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这书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极为枯燥的,但是,对我来说却是一本极为有味、极有灵感的书,读之如饮醍醐。
在中国,影响我最大的书是陈寅恪先生的著作,特别是《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
寅恪先生的考据方法同吕德斯先生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说空话,无证不信。
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常想,寅恪先生从一个不大的切入口切入,如剥春笋,每剥一层,都是信而有征,让你非跟着他走不行,剥到最后,露出核心,也就是得到结论,让你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你没有法子不信服。
寅恪先生考证不避琐细,但决不是为考证而考证,小中见大,其中往往含着极大的问题。
比如,他考证杨玉环是否以处女入宫。
这个问题确极猥琐,不登大雅之堂。
无怪一个学者说:这太Trivial(微不足道)了。
焉知寅恪先生是想研究李唐皇族的家风。
在这个问题上,汉族与少数民族看法是不一样的。
寅恪先生是从看似细微的问题入手探讨民族问题和文化问题,由小及大,使自己的立论坚实可靠。
看来这位说那样话的学者是根本不懂历史的。
在一次闲谈时,寅恪先生问我,《梁高僧传》卷二《佛图澄传》中载有铃铛的声音——“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
,是哪一种语言?原文说是羯语,不知何所指?我到今天也回答不出来。
由此可见寅恪先生读书之细心,注意之广泛。
他学风谨严,在他的著作中到处可以给人以启发。
读他的文章,简直是一种最高的享受。
读到兴会淋漓时,真想浮一大白。
回归都市,被美女坑去做保安,莫名其妙成了美女的男朋友,偶遇女警,暧昧女总裁,还有隔壁小妹妹找上门,美妙的生活,好幸福...
当现代女特工变成了古代没心没肺混日子的嫡世子肿么办?当然是要抖擞精神,试与天公比高。原来被欺负,现在拿着刀子在人家身上比划都是理所当然。原来被看不起,现在就要让他们领会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的精神。于是文韬武略,弓射骑马,冲锋陷阵,震慑边疆,连皇帝都赞一声好一个英雄少年。什么?嫁人?女孩子才嫁人!呃,不对,那个谁谁,先前你说喜欢我来着?...
帝都第一贵公子厉枭寒,性格冷酷,尊贵神秘。有一天,他结婚了,新娘乃刚刚破产的宁家之女宁青青。小道传言,宁家破产皆是厉少一手所为。宁青青以为她嫁给了自己的仇人。他为了折磨她,才故意娶她。却不知,这个男人,一直以来默默守着她,保护她,珍爱她犹如天上明月。由始至终,她都是被深爱的那一个。一句话简介一个先婚后爱,先当冤家再相爱的甜宠故事。展开收起...
七年前,只是任人践踏的蝼蚁,七年后,战神归来,权势在手!曾经的羞辱,百倍奉还曾经的失去,统统讨来!最强战神,执命运之轮,令九州胆寒!...
少年林雨意外获得神功荒脉录自此练罡大成!屠魔杀神,纵横九州!...
当吃货踏入修行界,别人提升实力靠努力修炼,而我靠吃!实力强大的龙族凤族?不知道龙肝凤胆是烤着吃香还是炸着吃香?皮糙肉嫩的雪犀一族?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要养着慢慢吃!原形为瑞兽的瑞阳仙君?这个最香,一定不能放过!瑞阳仙君我想娶你做媳妇,你却想吃我?...